文章寫好后要反復修改,這是避免文字冗贅的重要工作。很多好的、簡練的文章,都是經過作者反復修改、千錘百煉而成的。修改,當然也包括增添文章內容,即,當文章中的材料不足以說明觀點時,需增加相應的內容。但是,對修改來說,重要的還是對文章中多余的文字進行刪減。 唐代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然后繁簡當否得其中矣。”這段話道出了文章容易冗贅的原因是“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因而必須進行修改,把“繁多” “削奪之”。清代梁章鉅對此也有很好的闡述:“百工治器,必幾經轉換而后器成。我輩作文,亦必幾經刪潤而后文成,其理一也。聞歐陽文忠……平生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視,輒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完無可去,而后脫稿示人。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退庵論文》) 反復修改,使文章達到“簡”的“盡境”,很多大作家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元代王構在《修祠鑒衡》中稱贊歐陽修:“歐公每戈文既成,必自竄易,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其為文章,則書而傅之屋壁,出入觀省之。至于尺牘單簡筆立稿,其精審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傳寫諷誦,惟睹其渾然天成,莫究斧鑿之痕也。”修改不僅可以使文章簡練,達到更好地狀物寫意的目的,而且經常修改,能提高作者的寫作能力。據宋代朱熹《朱子語類輯略》中載,陳師道拜曾鞏為師,曾鞏幫助陳師道修改文章,陳師道從曾鞏修改過的文章中悟出作文之法,以后文章大有長進: 南豐(指曾鞏)過荊、襄,后山(指陳師道)攜所作以渴之。南豐一見愛之,因留款語。適欲作一文字,事多,因托后山為之,且授以意。后山文思亦澀,窮日之力方面,僅數百言。明日以呈南豐。南豐云:“大略也好,只是冗字多,不知可為略刪動否?”后山因請改竄。但見南豐就坐,取筆抹數處。每抹處,連一兩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讀之,則其意尤完,因嘆服,遂以為法。所以后山文字筒潔如此。 但是,不愿意修改或不愿意反復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人仍是很多的。呂叔湘曾指出:“因為寫成一篇文章無異于生下一個兒子,要動他一根頭發也有點舍不得,所以魯迅先生才說要‘毫不可惜’。可是刪還是比較容易,更難的是改,改繁就簡。有些話實在太啰嗦,得換一種說法。改之所以難,因為一個人有一個人愛好的筆調,久而久之成為習慣,要換一種說法頗不容易。比如說慣了 ‘加以……’、‘予以……’、‘進行……’的人,要叫他不用這種說法,簡直是將他的軍。”(《評改〈瀾滄江邊的蝴蝶會〉》)這段話中,呂先生指出了一些作者不愿修改自己文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者有“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心理;二是習慣難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