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砌,指壘積磚石并用泥灰粘合,比喻寫文章時使用大量華麗的但無實際內容的詞語。寫文章堆砌辭藻,追求字面上的華麗,給讀者一種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感覺,也應算是浪費筆墨。 如一位大學生寫的一篇文章,其結尾是: 大學,不僅僅是鮮花、掌聲,還是今生惟一一段難忘的學習經歷,那一堂堂基礎課,那一天天的學習,構成大學生最豐富的形式。我們應放開眼界,學會解讀大學生活中最深的本質,最真的滋味,大學不是人生奮斗的終點,休憩的驛站,而是又一個征程的開端。大學生活是由一個個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日子折疊而來,我們應把大學四個春秋的生活,變成生命中含金量最高的日子。 這段文字中有語法、邏輯上的問題,如:“大學,不僅僅是鮮花、掌聲”,“大學”怎么“是鮮花、掌聲”?不通。“大學……還是今生惟一一段難忘的學習經歷”,“大學……還是……經歷”也不通,“惟一”用得太武斷。“學會解讀大學生活中最深的本質,最真的滋味”,“解讀……滋味”?令人費解。“大學生活是由一個個平常而又不平凡的日子折疊而來”——“大學生活是……折疊而來”?也令人費解。這段文字也堆砌了不少辭藻,如“鮮花、掌聲”、“最豐富的”、“最深的”、“最真的”、“征程”、“折疊”、“春秋”等等,表面看起來華麗,實際并沒有多少內容。 下面一段文字: 太陽做完了他巡視大地的工作,便拖著萬分疲倦的身體到西山休息去了。這時黑暗之神便悄悄來到人間,只有那掛在柳梢頭上的一鉤未滿的上弦峨眉新月,含羞帶笑地漸漸地吐出她的溫柔的灰白的清光來。 這是一清通訊中的一段,用所謂的擬人手法,堆砌了不少辭藻,實際說了許多廢話。如寫成“太陽落山了,柳梢頭升起了一彎新月”,就筒潔得多。 再如。一篇介紹一名全國優秀班主任的文章,開頭寫道: “窮不讀書,窮根難除”無論國家和民族,如果忽視了教育,那么,便會永遠侉洋在愚昧無知的苦海之中。高寨這片貧瘠的土地,養育著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培養了不平凡的人,而這不平凡則源亍對教育的摯愛,讓苗寨人從愚昧走向文明,擺脫貧困的高度責任感。 這段話寫得很不樸實(整篇文章的文風如此,經了解,文章是一個大學畢業實習生寫的)。有些詞語令人費解,如“倘佯”應為“徜徉”之誤。此處即便用“徜徉”也不妥。“徜徉”,《現代漢語詞典》云: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安閑自在地步行在愚昧無知的苦海中”?不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