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王安石《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原文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王安石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譯文
小徑周圍竹叢濃密顯得寂靜蕭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涼爽。殘落的陰涼時間并不是很長。
人們憐惜竹子的直節生來就勁挺,我認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會更加剛直不阿。
曾經和蒿藜一起經歷雨露,最終隨著松柏經歷到冰霜。
煩請你能夠愛惜那些根株還在的竹子,要把它送給伶倫,學習鳳鳴。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的注釋
逕,同“徑”。
森然:竹叢濃密的樣子。
直節:直干有節。唐人錢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遺,因而贈之》:“楚竹青玉潤,從來湘水陰。緘書取直節,君子知虛心。”徐夤《山陰故事》:“愛竹只應憐直節,書裙多是為奇童。”
自許:自夸;自我評價。
伶倫:相傳為黃帝時人,樂器的發明者,能用笙演奏鳳凰的聲音。《漢書·律歷志》:“黃帝使伶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音。制十二篇(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柳宗元《清水驛叢竹天水趙云余手種一十二莖》:“只應更使伶倫見,寫盡雌雄雙鳳鳴。”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共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周邦彥《大酺·春雨》”的原文翻譯 2、“杜甫《秋雨嘆三首》”的原文翻譯 3、“李賀《南山田中行》”的原文翻譯 4、“柳永《雪梅香·景蕭索》”的原文翻譯 5、“蔣捷《聲聲慢·秋聲》”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