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盧摯《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原文
《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
沙三伴哥來嗏!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渰著個琵琶??词w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盧摯 《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譯文 來了這沙三、伴哥兩個田舍郎,因為下水撈蝦,兩腿上滿是青泥。他們進了太公的田莊,在楊柳樹下歇涼,取出帶來的西瓜砸開就嘗。一旁的小二哥無緣分享,饞得口水滴答流淌,背朝天趴在石碾子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放眼四望,蕎麥花雪白白開,豆苗兒碧油油的長。鄉村生活沒有是非競爭,一切都平靜如常,真是一派農家歡樂的景象。 《蟾宮曲·沙三伴哥來嗏》的注釋
蟾宮曲:元曲牌名,屬北曲雙調。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北曲曲牌,又是京、昆兩界演員,尤其是武戲演員最熟悉的曲牌。
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農村青壯年人名。
嗏(chā):語尾助詞,略同于“呀”或“著呀”。
太公:元曲中對農村大戶人家老主人的習稱。
昔涎剌(là)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樣子。
碌(lù)軸: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場地用的農具。
渰(yǎn):此同“弇”,合覆,這里是背朝上合撲之意。
莊家:農民。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小令歌詠元朝時夏日的田家生活景象。該曲有人有景,通過捕捉描寫農村忙里偷閑的閑適生活片段,歌詠了勞動人民擺脫人世是非紛擾的淳樸愉悅,表達了作者對官場鉤心斗角競爭的反感和對隱居平和生活的向往。該曲是一首非常具有口語特色和元曲風味的本色作品。 作者簡介 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周邦彥《解語花·風銷焰蠟》”的原文翻譯 2、“李商隱《觀燈樂行》”的原文翻譯 3、“吳文英《點絳唇·時霎清明》”的原文翻譯 4、“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