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杜甫《高都護驄馬行》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都護驄馬行》原文
《高都護驄馬行》
杜甫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 《高都護驄馬行》譯文
安西都護的青白色相雜的馬,聲名大噪,隨著它主人東至長安。
這馬身臨戰陣沒有對手,全心全意幫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它跟隨主人從遙遠的沙漠地區來到這里,受著恩惠被豢養在廄里。
它不甘心接受伏櫪豢養的恩惠,它并沒有衰老,故時刻不忘建功沙場。
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鐵,幾次蹴踏就使層積的交河冰破裂。
它的毛色,散在各處,如滿身云錦,奔馳萬里才能見到身上汗流如血。
它雄俊絕倫,京都“壯年”都不敢騎乘它,騎術高超的人駕御它,風馳電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馬。
帶上韁繩籠頭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樣才能出橫門道,重新馳騁于戰場呢?
《高都護驄馬行》的注釋
高都護:即高仙芝,唐玄宗時期著名軍事將領。
都護:官名。唐朝置六大都護府,統轄邊疆地區,都護府長官稱“都護”。
驄(cōng)馬:青白色相雜的馬。
胡青驄:西域的駿馬。
聲價:名譽身價。
歘(xū):同“忽”。
臨陣:謂身臨戰陣。
大功:大功業,大功勞。
惠養:猶豢養。隨所致:隨所托身之主人。
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區。
櫪(lì):馬槽。
猛氣:勇猛的氣勢或氣概。
腕(wàn):一作“踠(wǎn)”,馬腳與蹄相連接的部位。
踣(bó)鐵:踏地如鐵,比喻馬蹄堅硬有力。踣:踏地。
“交河”句:言交河有層積之冰,馬幾度蹴踏之而破裂。
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縣,流經高昌縣。
幾蹴(cù):幾次踩踏。
五花:唐人喜將駿馬鬃毛修剪成瓣以為飾,分成五瓣者,稱“五花”。
“萬里”句:極寫馬的材力,必須萬里,方見流汗。
壯兒:猶健兒。
掣(chè)電:閃電。亦以形容迅疾。
傾城知:全城無人不曉。
青絲:指馬韁繩。
絡(luò)頭:馬籠頭。
橫門:代長安城北西起第一門,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簡短詩意賞析 這是一首詠馬詩,詩人借驄馬的伏櫪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長安的遭際和自己的才能襟懷,寄托自己施展抱負的愿望。此詩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為第一段,敘寫驄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為第二段,寫驄馬的性格;“腕促”四句為第三段,寫驄馬的骨相才氣;末四句為第四段,寫驄馬的志愿。全詩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周邦彥《解語花·風銷焰蠟》”的原文翻譯 2、“李商隱《觀燈樂行》”的原文翻譯 3、“吳文英《點絳唇·時霎清明》”的原文翻譯 4、“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