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杜審言《登襄陽城》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襄陽城》原文
《登襄陽城》
杜審言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登襄陽城》譯文
我客游他鄉,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現在站在這城頭上放眼四望,頓覺景象開闊。
楚山橫亙,聳出地面,漢水水勢浩淼,仿佛與云天相連,轉折迂回而去。
冠蓋里已名不副實,不再與現在的情形相稱了;章華臺也只能代稱舊日的臺榭。
習池的風景已與當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種清幽之美,歸路所見,滿目塵埃。
《登襄陽城》的注釋
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個月。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瞥剑涸谙尻栁髂?,即馬鞍山,一名望楚山。
?、菨h水:長江支流。襄陽城正當漢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⑷冠蓋:里名,據《襄陽耆舊傳》載,冠蓋里得名于漢宣帝時。因為當時襄陽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數十人。冠和蓋都是官宦的標志。
?、烧氯A:臺名,春秋時期楚靈王所筑。
?、柿暢兀簼h侍中習郁曾在峴山南做養魚池,池中載滿荷花,池邊長堤種竹和長椒,是襄陽名勝,后人稱為習池。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首聯點明題意,記述作者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登臨襄陽城樓的瞬間感受;頷聯緊接著具體描繪作者眼前的山川美景,表現了大自然的開闊雄渾;頸聯轉入了懷古抒情,表明了歷史陳跡的沒落破??;尾聯承接上文的滄桑之意,以寫景作結,表達了作者無所歸屬的悲哀之情。全詩借景抒情,寫景氣勢磅礴,格調清新鮮明。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韋莊《歸國遙·春欲晚》”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的原文翻譯 3、“劉辰翁《柳梢青·春感》”的原文翻譯 4、“納蘭性德《清平樂·煙輕雨小》”的原文翻譯 5、“張炎《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