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王維《送沈子歸江東》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沈子歸江東》原文
《送沈子歸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送沈子歸江東》譯文
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蕩著船槳一直駛向臨圻。
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你把家歸。
《送沈子歸江東》的注釋
沈子:一作“沈子福”,作者的友人。歸:又作“之”。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長江自九江以下向東北方向流去,故稱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江東。
渡頭:猶渡口。過河的地方。行客:過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訓(xùn)》:“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礫石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
罟(gǔ)師:漁人,這里借指船夫。臨圻(qí):臨近曲岸的地方。當(dāng)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明嘉靖本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臨沂”,為東晉僑置的縣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與題中“歸江東”吻合。
相思:此處指友人間的彼此想念。
江:大江,今指長江。
簡短詩意賞析 王維這首送別之作意韻悠長,風(fēng)神搖曳,綿邈蘊藉。飽含勸勉,一敘理想抱負(fù)之情。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xiàn)成之景,景中卻蘊含深情:“柳”與“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xí)俗,表示不忍離別,希望遠(yuǎn)行的人留下來。但分別終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經(jīng)起航。這里寫楊柳,不僅寫現(xiàn)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凄清,襯托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醒出“歸江東”題意。剛才還很熱鬧的渡頭,一下變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著友人漸漸遠(yuǎn)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biāo)拢x自己越來越遠(yuǎn)。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xùn)|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jìn)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xué),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韋莊《歸國遙·春欲晚》”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的原文翻譯 3、“劉辰翁《柳梢青·春感》”的原文翻譯 4、“納蘭性德《清平樂·煙輕雨小》”的原文翻譯 5、“張炎《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