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原文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晏殊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譯文
分別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無法寄出,令人惆悵。碧紗窗里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點滴滴敲打著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云密布,全無離人的半點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可嘆啊!那廳堂里燃著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著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的注釋
碧紗:即碧紗廚。綠紗編制的蚊帳。
梧桐夜雨:概括溫庭筠《更漏子》詞: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無寐:失眠。
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念蘭堂紅燭: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紅燭。
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晚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于燭:明明是人心里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里,人即燭,燭即人。 作者簡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8-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韋莊《歸國遙·春欲晚》”的原文翻譯 2、“辛棄疾《鵲橋仙·送粉卿行》”的原文翻譯 3、“劉辰翁《柳梢青·春感》”的原文翻譯 4、“納蘭性德《清平樂·煙輕雨小》”的原文翻譯 5、“張炎《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