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左丘明《王孫滿對楚子》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孫滿對楚子》原文
《王孫滿對楚子》
左丘明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王孫滿對楚子》譯文 楚王攻打陸渾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邊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王。楚王問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回答說:“統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從前夏朝正在實行德政的時候,遠方各地把各種奇異東西都畫成圖象,九州貢獻出金屬,鑄成九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西的圖象鑄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種東西的圖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異。所以人民進入川澤山林,不會碰到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螭魅罔兩這些妖怪都不會遇到。因此能夠上下和協,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亂,鼎遷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即使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極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郟鄏,曾經占卜過,可以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了,可天命還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能問的。 《王孫滿對楚子》的注釋
王孫滿: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孫。對:回答。楚子:楚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陸渾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原在秦晉的西北,春秋時,被秦晉誘迫,遷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為晉所并。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發源于陜西,經河南流入黃河。觀兵:檢閱軍隊以顯示軍威。疆:邊境。
定王:襄王的孫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勞:慰勞。
鼎:即九鼎。相傳夏禹收九牧所貢金鑄成九個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時奉為傳國之寶,也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反映他對王權的覬覦。
圖:畫?!∝暎喊盐锲愤M獻給天子。金:指青銅。九牧:即九州。傳說古代把天下分為九州,州的長官叫牧。貢金九牧,是“九牧貢金”的倒裝,猶言天下貢金。鑄鼎象物:用九州的貢金鑄成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西的圖象鑄在鼎上。百物;萬物。備:具備神奸:鬼神怪異之物。
不逢不若:不會遇到不順的東西。逢,遇。若,順,順從。
螭魅(chimèi):也作“魑魅”。傳說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兩(wǎngliǎng):傳說中河川里的精怪。
用:因。協:和協。休:蔭庇,保佑。
昏德:昏亂的行為。祀:年。與“載”同義。
德之休明:猶言德若休明。休明,美善光明。
奸回;奸惡邪僻。
祚(zuò):賜福,保佑。明德:美德。這里指明德的人。止(zhi-):限度,極限。
成王:周成王。定鼎:定都。九鼎為古代傳國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郟鄏(jiárǔ):地名。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卜世(bǔ-):謂預卜周朝能傳至幾代。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龜甲,根據灼開的裂紋來預測未來吉兇。世,父子相繼為一世。卜年:謂所得之年。
簡短詩意賞析 春秋時代,周室衰微,諸侯爭霸,野心家代不乏人。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君的楚莊王,經過長期的爭斗,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圍的一些小國,自以為羽翼已豐,耀武揚威地陳兵于周天子的境內,詢問九鼎大小輕重,試圖取而代之。周大夫王孫滿由楚莊王問鼎敏感地意識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論,摧挫打擊了楚莊王的囂張氣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征。后世以“問鼎”比喻篡逆野心。 作者簡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韓愈《伯夷頌》”的原文翻譯 2、“柳永《木蘭花·佳娘捧板花鈿簇》”的原文翻譯 3、“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的原文翻譯 4、“陶淵明《詠三良》”的原文翻譯 5、“晏幾道《南鄉子·眼約也應虛》”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