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陶淵明《詠三良》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詠三良》原文
《詠三良》
陶淵明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后,愿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詠三良》譯文
出仕為官居要職,只怕蹉跎好時光。
一年到頭勤效力,常恐功績不輝煌。
忠情偶爾得表現,于是得寵近君王。
出門陪同在車邊,入宮服侍丹帷旁。
規勸之言即聽取,建議從來不虛枉。
一旦君王長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難相忘,君命怎能敢違抗!
面臨墳墓不猶豫,獻身大義志所望。
草叢籠罩高墳墓,黃鳥啼鳴聲悲傷。
三良性命不可救,淚水沾濕我衣裳。
《詠三良》的注釋
三良:指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寵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遺囑為之殉葬。
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即整潔衣冠,指準備出仕為官。乘:駕馭,占據。通津:本指交通要道,這里指高官要職。《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時我遺:即“時遺我”的倒裝句,時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服勤:猶言服侍、效勞。《禮記·檀弓上》:“服勤至死。”孔穎達疏:“服勤者,謂服持勤苦勞辱之事。”盡歲月:一年到頭。
功愈微:功勞甚小。愈:更加。
謬(miù):錯誤,這是作為臣子的自謙之詞。獲露:得到表現。
私:親近,寵愛。
文輿(yú):華美的車子。這里指穆公所乘之車。
丹帷(wéi):紅色的帷幕。這里指穆公寢居之所。
箴(zhēn)規:規諫勸戒。響已從:一發言就聽從。
初無虧:從不拒絕或輕視。虧:枉為。
言:語助詞,無意義。同此歸:一道去死。《史記·秦本紀》之《征義》引應劭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針虎許諾。及公薨(hōng),皆從死。”
“君命”句:《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遺囑,殺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車氏三于亦從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違”即指此事。安,怎能。
“臨穴”句:面對墳墓沒有猶豫。罔(wǎng):無。惟:語助詞,無意義。疑:猶疑,猶豫。《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栗。”
投義:獻身于大義。攸(yōu):所。希:愿。
“黃鳥”句:《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不可贖:不能挽救贖回。語本《詩經·秦風·黃鳥》:“彼蒼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泫(xuàn)然:傷心流淚的樣子。《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簡短詩意賞析 全詩可分五個層次,每四句為一層。前面三個層次描述了“三良”怎樣由貪仕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誓愿追隨君主于地下的,說“三良”終年殷勤服侍秦穆公,因而受到寵愛和信任,為了不忘厚恩,“三良”實踐諾言,心甘情愿為秦穆公殉葬。第四層次贊頌了三良赴死的高義,這與陶淵明的“士為知己者死”的節義觀是有關的。第五層次,詩人表達了《詩經·秦風·黃鳥》同樣的悲憫。結尾說“泫然沾我衣”,其原因除了為三良的死而悲傷,為三良的忠情謬露(本不該流露,仕途險惡,伴君如伴虎)而遺憾外,恐怕更多的是對那慘絕人寰、滅絕人性時代的譴責,為良人的愚忠而悲哀。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商隱《無題》”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贈黔南賈使君》”的原文翻譯 3、“柳永《永遇樂·薰風解慍》”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相和歌辭·三洲歌》”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