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認識事物,多角度立意,應注意事物的相聯性。一事物往往是和多個事物相互聯系的,如要認識某事物,可分別認識這個事物中相聯的各個事物,從而得到多個的、不同的看法。如下面一件事: 趙正康、張英梅、張碧波、陳黎四名大學畢業生,他們在校時,就決心將來在化工事業上干出一番成績。但畢業后,趙正康和張英梅分到一家砂輪廠,張碧波與陳黎分到機關,專業沒有用武之地。當他們看到鄉村企業迅速發展急需人才,于是決定同時離職去村辦廠工作。今年三月,他們來到泉塘村,一不談工資,二不求福利,只要求給一個合適的場地,為村里試制化工產品。村里見“財神爺”找上門,十分高興,馬上騰出一棟樓房,籌集了一萬五千元資金,挑選了八名有文化的青年,辦起了“長沙泉塘精細化工廠”。經過三個多月的試制,他們終于生產出了“高級輕質人造大理石”等四種新產品,經湖南大學等單位有關專家鑒定,產品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國家規定標準。他們的人造大理石很快銷售一空,其中一項產品就收入一萬五千元。國家建設部已邀請他們派代表帶上產品參加“全國新型建材展覽會”。 對這件事如要寫文章,可分別從各個相聯的事物的角度去認識并概括出觀點。 ①從四名大學生角度: 有志向,敢破“鐵飯碗”; 腳踏實地,干出成績等。 ②從鄉村企業角度: 求賢若渴,決策得當,科技人才大有作為等。 ③從畢業生分配工作角度: 學化工的畢業生為什么要分到機關一談分配制度的改革等。 ④從產品與市場角度: 優質、新型的產品大有市場等。 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根據需要(讀者的需要、當前形勢的需要),從中選擇一個觀點,再深挖開去,挖掘出事物的本質,使之成為文章的主題。 多角度認識事物,多角度立意,還應注意事物的相似性。事物的特征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自然景物的特征與人類社會活動的特征有許多相似之處,作者可從事物的相似性中,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由自然景物聯想到人類的社會活動,從而得到領悟,形成文章的意旨。寫作中的“比興”之法,就是注意到了事物的相似性。比就是比附其性,興就是興起其情。比附其性,就是按照不同事物相類似的關系來突出其中某一事物的特點;興起其情,就是根據事物間曲折微妙關系及相似點來寄托所要表達的意思。如:蜜蜂的勤勞與釀蜜方式,與人的某些勞動特征相似,秦牧由此寫了《蜜蜂的贊美》,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旨:“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必須要有蜜蜂的勤勞和獨有的釀造方式。只有博采眾長,提煉創造,鍥而不舍,才能成功。”蜜蜂及其刺的特征,與社會中的一些人的特征相似,由此秦牧寫了《花蜜與蜂刺》,其意旨是:“蜜蜂使我想起了辛勤勞動必要時又能投身戰斗的人,這樣的人既善良,又英勇。他們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蟲,不是強盜,也不是懦夫;他們是真正的人,大寫的人。”蜜蜂辛勤釀蜜獻給人類,與我們的勞動者為國家辛勤工作相似,楊朔于是寫了《荔枝蜜》,從蜜蜂寫到人,贊揚了農民,贊美了普通勞動者的高尚精神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一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這種根據事物之間特征相似性來確立文章的主旨在文學創作中是很普遍的,在實用寫作的一些文體中,也常常使用。如唐代白居易為《荔枝圖》作說明而寫的《荔枝圖序》: 荔枝生于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熱。果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苦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外,色香味盡去矣。 作者用人類熟悉的事物特征打比方用一個接一個粘確貼切的比喻,把荔枝的樹、葉、花、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兒方而的特征,具體形象地告訴了讀者,即使未見過荔枝的人們也能很快地了解荔枝的特點,作者也就達到了寫這篇說明的目的。 能否多角度認識事物、多角度立意,與認識的主體的世界觀、職業、學識、經歷、能力有極大的關系。世界觀不同,職業不同,學識、經歷、能力等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也就有區別。對同一事物,確定提取的意義不同,得出的看法也就不同。如對下面一則材料: 一家英國鞋廠和一家美國鞋廠,各派了一名推銷員到太平洋的一個島嶼上開辟市場。上島后,他們各自給自己的工廠拍回一封電報,前者拍的是:“這島上的土人不穿鞋,明天我搭頭班飛機回來。”后者的電報是:“棒極了,這個島上的人還未穿上鞋,我擬長住此島。” 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經歷、學識等等,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看法,如:“當機立斷,識時務者為俊杰”;“善于逆向思維,從不利中看到有利”;“結論,應在調査研究之后”;等等。 魯迅在《準風月談?前記》中說:“柳下惠看見糖水,說‘可以養老’,盜跖見了,卻道可以粘門閂,他們是弟兄,所見的又是同一的東西,想到的用法卻有這么天差地遠。”知識分子和農民第一次來到海邊,知識分子驚嘆大海洶涌的波濤、遼闊的海空和變幻的色彩;農民則說,這一片要是土地就好了。有經驗的駕駛員可以敏銳地分辨出發動機聲音的極細微的區別,并據此分辨出發動機的工作情況,而一般人覺得發動機的聲音永遠是一樣的……對同一事物,往往會眾說紛紜;或者同一個人,對一個事物,會有多個看法。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是,一篇文章只應有一個主題,這就需要選擇。一方面,作者應當多角度地立意,獲得較多的觀點以供選擇;另一方面,對每個觀點又要進行反復掂量、比較、評價,從中選擇一個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東西作為文章的主題,防止將只反映了事物的表象、局部,甚至歪曲了事物本質的觀點寫進文章。 此外,在實用寫作中,一些常常根據領導布置、要求而寫的文體如計劃、總結,以及公文的一些文種如請示、報告、指示等,往往會出現撰文者因未能正確、全面地領會領導意圖而導致文章的主旨不正確(特指不符合領導的意圖)的情況。在這里,文章主旨是由領導確定的或者是要符合領導所認為的。作者的責任是,如果領導交代了寫某篇文章的目的,那么,在領導交代時要精神集中,弄清楚領導的意圖(不清楚可以問)。否則,文章拿給領導看,領導認為沒有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就會責怪你,并讓你修改或重新寫;如果領導沒有交代寫作意圖,只是叫你寫,比如叫寫總結,那作者就要善于站在領導的高度、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某大學新提拔一位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校長叫他寫年終總結,副主任寫好后交給校長,校長看后認為總結沒有站在全校的高度,沒有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要不得。這位副主任就是未能站在領導角度,揣摩出領導意圖,結果導致文章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