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接著,我們一定想知道,怎樣才能確立一篇文章的主題? 首先應了解提煉主題的過程。主題的提煉是指作者在充分占有豐富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等方法,深人挖掘出材料所含有的,反映事物本來面目和本質的意義,使之成為所寫文章的主題的過程。從這句話可歸納出提煉主題的過程是:充分占有材料--分析綜合,概括出觀點--按主題的要求評價、確定觀點,使之成為文章的主題。 一、充分占有材料 材料是形成主旨的基礎,沒有豐富的材料,就沒有豐富的“意義”供提煉、供選擇。劉勰《文心雕龍?事類》說,“將贍才力,務在博見”,又說“綜學在博”。清人魏禧對此有個生動的比喻:“辟之富人積財,金玉布帛竹頭糞土之屬,無不豫貯,初不必有所用之。而當其必需,則糞土之用,有時與金玉同功。”(《宗子發文集序》)作家茅盾也說過“采集之時,貪多務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風聞得何處有門路,有貨,便千方百計鉆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是可稱之為‘貨的’,便囤積不厭其多。”(《茅盾論創作?有意為之》)王力先生在談到寫作論文的準備時說:所謂準備,主要就是充分占有材料。一個小小的題目,我們就要占有很多材料,往往是幾十萬字,要做幾千幾萬張卡片。別看寫出來的文章只有一萬字,收集的材料卻是幾十萬字。這就叫充分占有材料。材料越多越好。當然,“充分”不僅僅指多,還應當講全如確定寫作對象后,就要收集該對象各個方面的材料:個性的與共性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正面的和反面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直接的和間接的、理性的和感性的,等等。如果不這樣,手中掌握的材料寥寥無幾,就急于概括,下結論,肯定這種觀點,否定那種觀點;掌握的材料只夠寫篇短文,卻硬要拉成洋洋萬言的長篇大論。這是有些文章在觀點上發生片面性、在內容上空洞無物或“水分”太多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