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杜甫《望岳三首》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岳三首》原文
《望岳三首》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lǐng)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wǎng),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fēng)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三首》譯文
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當人登上山的絕頂,就會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余。
西岳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zhuǎn)涼后,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傳說南岳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岳分上下之禮。
在大半廣闊的南方之地祀岳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
朝廷對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國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燒香點蠟。
巡視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當年的先人已早離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禮教德的阻礙,現(xiàn)在終于越瀟湘,來到衡山了。
我終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嶺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極為高聳,山頂似乎直觸低處的昴星。
但諸峰中唯有紫蓋山與華山不相上下,似與華山爭高。
又聽說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與群仙翱翔于華山之空。
有時群峰頂上的氣候,刮起的風(fēng)像飛霜一樣。
走長途的時間很緊,沒有時間拄著杖爬上高崇的山嶺。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對話,問他這怎會有這樣雄偉的衡山?這不得不詠贊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間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會因此而降福人間的。
《望岳三首》的注釋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diào)疑問語氣。
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nèi),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造化: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心胸搖蕩。
曾:同“層”,重疊。
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崚嶒:高聳突兀。
九節(jié)杖:《劉根外傳》:“漢武登少室,見一女子以九節(jié)杖仰指日,閉左目,東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誥》:“楊羲夢蓬萊仙翁,拄赤九節(jié)杖而視白龍。”
玉女洗頭盆:《集仙錄》:“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號玉女洗頭盆。其水碧綠澄徹,雨不加溢,旱不減耗。祠有玉女馬一匹。”
車箱入谷:《太平寰宇記》:“車箱谷,一名車水渦,在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鳥飛出,應(yīng)時獲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鳥:這里指四靈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禮:古代辨上下﹑貴賤之禮。
自百王: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自,從……開始。
歘(xū)吸領(lǐng)地靈:指祀岳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歘,快速。
鴻洞:這里是廣闊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熱地區(qū)。
邦家:國家。
祀典:祭祀的儀禮。
馨香:這里指燃燒香蠟飄出的香氣。
巡守:天子出行,視察邦國州郡。
有虞(yú):上古有虞部落,這里指古代居民。
洎(jì):到,及。
世網(wǎng):比喻社會上法律禮教、倫理道德對人的束縛。
行邁:遠行。
瀟湘:瀟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盡日,終日。
絕壁: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輝。
祝融:指祝融山。
峯(fēng)峯次低昴(mǎo):山峰高聳直觸昴星。這里是夸張的寫法。峯峯: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蓋:指紫蓋山。
嶫(yè):高聳。
羣仙:群仙,眾仙。
牽迫:很緊迫。
修途:長途。
未暇:沒有時間顧及。
杖崇岡:拄著拐杖登高山。杖,拄著(拐杖),這里用作動詞。
命駕:命人駕車馬。謂立即動身。
府主:指州郡長官。
曷(hé)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犧牲和玉器。
衰俗:衰敗的世俗。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原文翻譯 2、“高適《塞上聽吹笛》”的原文翻譯 3、“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雙雙燕·小桃謝后》”的原文翻譯 5、“秦觀《念奴嬌·過小孤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