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原文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岑參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 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 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 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 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飗。 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 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譯文
一個驛站又是一個驛站,驛騎疾馳有如流星一般,
黎明時分從那長安出發,傍晚已經越過隴山之顛;
隴水聲聲令人不忍去聽,嗚嗚咽咽多么使人愁煩。
一路風沙塵土撲滿馬汗,晨昏霧氣露水打濕衣衫,
那西方馳來了誰家男兒,自說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上月間從安西啟程出發,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趕。
都護現在尚未到達駐地,出發時還在那西州旁邊,
十天間越過了浩瀚沙漠,狂風吹起沙土從早到晚。
戰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鮮血灑在路間。
置身萬里之外報效朝廷,自己并無任何追求貪戀。
并非不知邊塞艱難辛苦,豈是為了妻子兒女打算。
邊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關。
溪水聲聲伴著松濤陣陣,在靜夜里颼颼刮過耳邊。
離家之仿只靠歸夢排解,關山塞外離憂縈繞心間,
愿與為友攜手同赴國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注釋
宇文判官: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屬下判官,名未詳。判官,節度使佐吏。
驛:驛站,古時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一驛站,為往來官員歇息換馬之所。
驛騎:乘騾馬傳送公文的人。這里指乘馬赴邊的詩人。
平明:天亮的時候。咸陽:秦都咸陽,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此借指唐都長安。
嗚咽:流水聲若斷若續。子:男兒。
貂裘:貂皮袍子。貂,一種動物,皮料珍,最能御寒。
新封侯:指是時宇文氏新任判官。
前月:上月。
安西:指安西節度使治所龜茲鎮(今新疆庫車)。
都護:指高仙芝。唐高宗時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設都護一人,總領府事。玄宗時更置安西節度使,治所在安西都護府,節度使例兼安西都護,故稱安西節度使為都護。
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哈拉和卓。
沙磧:指沙漠、戈壁。
終朝:從早到晚。
奉:接受并執行。
塞垣:邊關城墻。
關:隴山下有隴關,又名大震關。
颼飗(sōu liú):象聲詞。風雨聲。
賴:依靠。
離憂:別離之憂。
子:這里指宇文判官。攜手:比喻互勉共進。
修:長。
簡短詩意賞析 全詩寫初過隴山途中情景,時而有急促的行進,時而有深沉的鄉思,時而有邊塞的艱辛,時而有昂揚的斗志,使詩的情調如波浪洶涌,充分表達了初赴邊塞的詩人復雜的情懷;而以“嗚咽令人愁”開頭,以“不愁前路修”結束,說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這種慷慨昂揚的格調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體驗,詩中寫景寫事寫情都極為真切,生動地展現了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后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關漢卿《一枝花·杭州景》”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醉蓬萊·對朝云叆叇》”的原文翻譯 3、“納蘭性德《浣溪沙·庚申除夜》”的原文翻譯 4、“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的原文翻譯 5、“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