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陸游《時雨》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雨》原文
《時雨》
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時雨》譯文
應時的雨水在芒種時節紛紛而至,田野里到處都是農人在忙著插秧。
家家戶戶吃著大麥粒和豆煮的飯,處處都飄蕩著采菱之歌。
現在的我已經漸漸衰老成了不耕作的農人,從早到晚在竹床上打發時間。
白發變短一天天減少無法束發,卻還是喜愛眼前夏雨送來的陣陣清涼。
你看庭院林木里傳來各種清脆的鳥叫聲,藤架上的花兒也散發著幽香。
羽毛被打濕的黃鶯也不離去,鳴叫著,好像在勸我喝一杯酒。
現在天下太平,沒什么事,四海的百姓都在忙于農事。
在這太平年里,居于田野的老人也不會感到貧困,他們都唱著擊壤歌歌頌著太平盛世。
《時雨》的注釋
時雨:應時的雨水。
芒種: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每年6月5日或6日。
麥飯:大麥粒和豆煮的飯。
菱歌:采菱之歌。
惰農:不勤于耕作的農民。
永日:從早到晚;整天。
衰發:衰,在此讀作“cuī”,白發。
不櫛:不束發。
擊壤:古游戲名,一般認為是古代的一種投擲類游戲。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傳曰:有年五十擊壤于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周邦彥《解語花·風銷焰蠟》”的原文翻譯 2、“李商隱《觀燈樂行》”的原文翻譯 3、“吳文英《點絳唇·時霎清明》”的原文翻譯 4、“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