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李頎《送王昌齡》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王昌齡》原文
《送王昌齡》
李頎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夢里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送王昌齡》譯文
漕水向東流去,送別朋友,在這黃昏時分,頓時愁情滿懷。
我久久逗留在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發現夕陽已經照著孤山。
向前望,數千里之中,沒有蒲草和稗草。
夕陽照在舟楫上,只見水面清澈,微波蕩漾。
舉酒道別,月亮已升至樹梢;解衣入睡,沙灘上水鳥鳴叫。
今夜我在這寺廟,夢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見。
想起此次別離我就嘆息不已,想著你一路遠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
《送王昌齡》的注釋
王昌齡(約698-757):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云:開元二十八年(740)冬,王昌齡出為江寧丞,次年由長安赴江寧途中,在洛陽停留數月,與劉晏、綦毋潛、李頎等人有密切交往,有《洛陽尉劉晏與府縣諸公茶集天宮寺巖道上人房》、《東京府縣諸公與茶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詩,后詩寫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該詩作于開元二十九年夏,則李頎送王昌齡詩亦作于此時。此詩作于洛陽。
漕水:運糧的水道。
淹留:長期逗留。
蒲:香蒲,叢生水草。稗:稻田雜草,似禾。
沙鳥:棲息于沙洲之水鳥。
蓮花界:謂寺廟。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應制詩》:“肅肅蓮花界,熒熒貝葉官。”
金陵:即唐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三國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皆建都于此,為著名古都。
作者簡介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二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王建《塞上逢故人》”的原文翻譯 2、“吳文英《訴衷情·秋情》”的原文翻譯 3、“白居易《望月有感》”的原文翻譯 4、“張繼《楓橋夜泊》”的原文翻譯 5、“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