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擬行路難·其四》原文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擬行路難·其四》譯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際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間嘆息、惆悵!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舉杯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說什么。
《擬行路難·其四》的注釋
“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瀉,傾,倒。
“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致的事。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自寬:自我寬慰。
舉杯斷絕歌路難: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斷絕:停止。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此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