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張籍《牧童詞》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牧童詞》原文
《牧童詞》
張籍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壟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詞》譯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見村莊四面莊稼綠油油。
山坡上烏鴉饑餓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戲和翻跟頭。
山坡上草多牛兒不抬頭,白牛犢兒向著蘆葦叢中叫個不停。
吹一聲蘆葉回應堤那邊的同伴,甩幾下長鞭渾身樂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萬不要斗,你頭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牧童詞》的注釋
牧童詞:猶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澤邊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蟣虱,烏鴉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戲:玩耍。
壟(lǒng)頭:田埂。
犢:小牛。
吹葉:用葉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樂。
應同伴:和其他牧童遙相呼應。
鼓:甩響鞭。
觸:抵觸,兩牛抵角爭斗。
截:截割。
簡短詩意賞析 詩的前兩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遠處放牛的原因。“繞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圍都是莊稼地,禾苗長勢正好,為了避免牛群禍害莊稼,牧童只好到遠處放牛,這兩句在邏輯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寫果后寫因,突出了“遠牧牛”這個結果,后文也正是圍繞牧牛展開。 作者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韓愈《伯夷頌》”的原文翻譯 2、“柳永《木蘭花·佳娘捧板花鈿簇》”的原文翻譯 3、“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的原文翻譯 4、“陶淵明《詠三良》”的原文翻譯 5、“晏幾道《南鄉子·眼約也應虛》”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