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蘇軾《郿塢》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郿塢》原文
《郿塢》
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郿塢》譯文
董卓衣中穿著厚甲行走何所畏懼,依恃郿塢藏金糧可以退居故里。
到底是英雄豪杰誰能比上,將他肚中的脂肪點燃,燃起的光亮明燈難比。
《郿塢》的注釋
郿塢(méi wù):故址在今陜西眉縣北,為董卓老巢。
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惡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內(nèi)穿厚甲。
憑:依恃。
畢竟:究竟,到底。
英雄:指董卓,含諷刺意味。
“臍脂”句:董卓被殺后,被拋尸示眾。當時天熱,其尸體肥碩,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臍上點火照明,數(shù)日不滅。
簡短詩意賞析 《郿塢》是一首諷刺性很強的詩。詩的前兩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為得意的兩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塢藏金。后兩句急轉(zhuǎn),作者以極其辛辣的筆鋒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終,死后還被人用身上的脂油點燃作燈,與一般的“英雄”的結(jié)局果然大不一樣。反話正說,更顯出作者對董卓的憤恨、鄙夷之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李商隱《無題》”的原文翻譯 2、“黃庭堅《贈黔南賈使君》”的原文翻譯 3、“柳永《永遇樂·薰風解慍》”的原文翻譯 4、“溫庭筠《相和歌辭·三洲歌》”的原文翻譯 5、“歐陽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