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周德清《塞鴻秋·潯陽即景》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塞鴻秋·潯陽即景》原文
《塞鴻秋·潯陽即景》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周德清 《塞鴻秋·潯陽即景》譯文
萬里長江猶如一條長長的白色綢緞伸向遠方,淮河兩岸青翠的遠山連綿起伏。
幾片白帆,箭一般地駛過了江面;山上的清泉從高聳陡峭的懸崖上飛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閃電。
晚云化作傍晚時的露水,新月半圓猶如扇面。
從塞外歸來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開,宛如一條細細的銀線。
《塞鴻秋·潯陽即景》的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新月初學扇:言新出的月亮,圓得象團扇似的。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簡短詩意賞析 此曲寫潯陽江邊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壯觀,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無不咸備。全曲詞采俊茂,音節流暢;設喻貼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豐富,筆力雄放,氣象萬千而又和諧統一,壯麗雄奇而又韻味無窮。 作者簡介 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學家。字日湛,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北宋詞人周邦彥的后代。工樂府,善音律。終身不仕。著有音韻學名著《中原音韻》,為我國古代有名的音韻學家。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錄鬼簿續篇》對他的散曲創作評價很高,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德清三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31首,套數3套。至正己(1365)卒,年八十九。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吳文英《生查子·秋社》”的原文翻譯 2、“白居易《雨后秋涼》”的原文翻譯 3、“杜牧《秋霽寄遠》”的原文翻譯 4、“柳宗元《秋曉行南谷經荒村》”的原文翻譯 5、“納蘭性德《清平樂·凄凄切切》”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