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原文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秋日 一作:秋入)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顯幽深。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回蕩著陣陣磬聲。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的注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筑,后陳將吳明徹重修。
搖落:零落。凋殘。這里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廟。這里指吳公臺上寺。
依:靠,這里含有“依戀”之意。
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筑的弩臺。
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這里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
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
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
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宋、齊、梁、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簡短詩意賞析 此詩將憑吊古跡和寫景思鄉融為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嘆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通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凄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劉長(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吳文英《生查子·秋社》”的原文翻譯 2、“白居易《雨后秋涼》”的原文翻譯 3、“杜牧《秋霽寄遠》”的原文翻譯 4、“柳宗元《秋曉行南谷經荒村》”的原文翻譯 5、“納蘭性德《清平樂·凄凄切切》”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