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薛濤《牡丹》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原文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譯文
去年幕春的時節,牡丹花兒凋零了,我的眼淚打濕那深紅小箋,怨恨與牡丹離別。
常擔心這樣的離別,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般一散不復聚,為什么又會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
牡丹花散發芳香,傳遞著她的情意,雖然一句話不說,但彼此心靈相通。
只想在那花欄邊安置下床榻,以便在夜深人靜時,與牡丹花互說相思。
《牡丹》的注釋
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飄零、凋零。
紅箋(jiān):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
巫峽散:典出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
武陵期:指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漁人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見王渙《惘悵詩》。
馨香:芳香。
枕席:泛指床榻。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把牡丹擬人化,把牡丹當做自己熱戀中的情人。首聯寫去年與牡丹分別情景;頷聯用巫山神女與武陵漁人兩個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現了詩人對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驚喜欣悅;頸聯再現了與牡丹的深長情意,相知毋忘;尾聯中詩人把自己與戀人牡丹相親相愛之情推向高潮。全詩感情跌宕起伏,筆觸細膩曲折,余韻無窮,極具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后薛濤居于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后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于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制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后人仿制,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白居易《村雪夜坐》”的原文翻譯 2、“溫庭筠《嘲三月十八日雪》”的原文翻譯 3、“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的原文翻譯 4、“范成大《窗前木芙蓉》”的原文翻譯 5、“黃庭堅《次韻梨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