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為大家整理了李夢陽《汴京元夕》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汴京元夕》原文
《汴京元夕》
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汴京元夕》譯文
中山來的戲子服飾鮮麗,鄭燕來的的女姬則各有高超的技藝。
他們一同表演著周憲王朱有燉的雜劇,而金梁橋外皓月潔白如霜。
《汴京元夕》的注釋
汴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五代的梁、晉、漢、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故稱汴京。
元夕:元宵,農(nóng)歷正月十五夜。
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區(qū)的青年。中山,古國名,在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后被趙武靈王所滅。見《史記.趙世家》。
鄭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鄭。皆春秋戰(zhàn)國時國名。燕的轄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鄭的轄境在今河南省鄭州一帶。
擅場:壓倒全場,指技藝高超出眾。
憲王:指周憲王朱有燉(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長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精通音律,號誠齋,自稱全陽子、老狂生、錦窩老人,所作雜劇《曲江池》、《義勇辭金》等三十一種.今俱存。又有《誠齋樂府》行世。是著名的戲曲家,見《明史·諸王傳》。
金梁橋:汴梁橋名。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汴京觀看元宵佳節(jié)的盛況時所作。詩人通過對中山孺子、鄭女燕姬精彩演出場景的描述,為讀者展現(xiàn)一幅元宵節(jié)月光下許多臺雜劇爭妍斗麗的畫面,反映了汴京元夕戲劇演唱的熱鬧景況。 作者簡介 李夢陽(1472-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省慶城縣)人,遷居開封,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于古文詞,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diào)復(fù)古,《自書詩》師法顏真卿,結(jié)體方整嚴謹,不拘泥規(guī)矩法度,學卷氣濃厚。明代中期文學家,復(fù)古派前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韓愈《題榴花》”的原文翻譯 2、“歐陽修《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的原文翻譯 3、“秦觀《點絳唇·醉漾輕舟》”的原文翻譯 4、“謝靈運《登池上樓》”的原文翻譯 5、“毛澤東《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的原文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