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上學的經歷,尤其是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歷史等文科的成績非常出色。自己心知肚明,出色的原因只有一個——死記硬背。 臨到期末考試,我會把所有的資料上的題目都翻閱一遍,一頁一頁地翻閱,邊翻邊背。腦子里儲存了一大推樣題,考試的時候,直接調用和考試題目大體類似題目的答案,基本上就八九不離十。語文每次考試都能九十分以上,歷史都在九十五分以上。 我僅僅是背誦,至于背誦的東西的真正意義,根本不用管。應為考試的時候,只要你把字寫上就行了,至于這些句子你懂不懂,根本不重要。 我曾為此沾沾自喜。 后來當了老師,教高一的第一次期末考試,無意間聽到老教師說,很多期末考試題目都是從配套資料《同步訓練》上出,于是,我把我曾用過的背誦的絕技移植到了我的學生身上,我讓學生背誦同步訓練上的題目,這些題目也是我平時講過的。總共背了三遍。果然,期末考試被我押中了。全班平均分超過了九十分。 我還是為此頗感得意。 后來才意識到,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根本不算是教育。因為沒有激發孩子的思維,沒有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會的只是比著葫蘆畫瓢而已。 十多年過去了,我感到這種以死記硬背為榮的教學方式還是大量存在的。 今年暑假后,我教高二。從高二的孩子做題來看,很多孩子還是非常喜歡比著課本抄來抄去,對著課本背來背去。這幾天學了《荒漠化的防治》,發下了學案,很多孩子面對題目給出的材料文字和圖表,竟視若無物,直接把背誦的課本的東西照搬了上去。寫得很工整,只是驢唇不對馬嘴。 看過以后,多少有點絕望。都高二了,閱讀能力幾近于零。孩子們認識很多漢字,可是對這些漢字組成的句子,并不喜歡,他們不喜歡閱讀,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缺乏審視詞句解讀文本的基本能力。他們只喜歡灌輸,你灌什么我就喝什么。然后原封不動的吐出來。 還有的孩子不喜歡落實,聽課很認真,下一節課你一提問,馬上原形畢露,一問三不知。看著挺聰明的孩子,就是眼高手低,不愿意踏下身子實實在在地把功課做好。 或許是我們長時間地錯誤教學讓孩子誤以為,學習就是背誦。背過了一切就OK了。學習好就是背得好。沒有人告訴孩子,學習好應該是能面對問題結合材料獨立思考,尊重題目個性。 當然,背誦是基本功,有些東西確實需要記憶。但孩子們一定要清楚,記憶只是學習的第一步,記憶的目的是為了應對不同的情況而必須形成個性化思維的基礎條件而已。 看著勤奮地張開大嘴哇哇背誦的孩子們,真的無話可說。 我覺得我們做老師的教一門課給學生,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學習這一門科目中獲得學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所謂學科思維,就是這一門學科傳達給孩子們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地理學科為例,我們會學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持續發展觀,區位理論等。這些分析問題的方法不僅適用于這個學科,也適用于孩子一生的發展,會讓孩子將來遇到問題后思維更加縝密全面。知識的地位遠遠不如思維重要,思維方式這種東西你在百度上是搜不出來的,百度上只能搜到孤立存在的知識。學科思維是在一個人掌握了大量基礎知識后養成的處理信息的能力。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去幫助學生發展他這種處理復雜學科信息的能力,這樣才能產生創見。電腦儲存的信息量再大,也無法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從而產生一種新的認識和見解。人腦的最可貴之處是能加工處理現有信息,做出屬于自己的判斷。 批判性思維,其實要借助于學科思維,只有孩子具備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才會去思考周圍發生的事情是否合理。以地理為例,人地關系是貫穿地理學的主線。孩子會用他們掌握的地理學科思維去審視周圍的人類活動,哪些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哪些不符合。不符合的,孩子會思考為什么不符合。這樣,孩子就不會人云亦云了。 如今這個時代,和以前將老師的作用定義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時代不一樣了。老師不再是真理的壟斷者,孩子有更多的獲得信息的渠道,甚至比老師懂得更多。老師已經不是知識的控制者,更不是智慧的化身。老師應該有一個新的定位。靠一個單向的渠道進行灌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像導游給游客起引導作用一樣,引領學生在知識智慧的海洋里遨游,告訴孩子去哪里可以發現什么,值得去體驗一下。 可是,高中的孩子表現出了極其嚴重的厭學情緒,讓孩子喜歡上知識,喜歡上閱讀,喜歡上和別人交流,這才是首要的前提。而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呈現知識的魅力,并做出有耐心的引導,然后慢慢等待孩子身體中小宇宙的爆發。 任重而道遠,一起努力吧! |